日前,教育部公布了《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規(guī)程》,并將于3月1日起實施。《規(guī)程》對高校學術委員會的組成、職責及運行等重要問題分別作了規(guī)定。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部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國家規(guī)范,首次明確了學術委員會在學校學術組織體系中的最高學術機構定位。(2月20日新華網)
《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規(guī)程》的出臺,可視為一種階段性的成果。它是對一種有別于行政權力的高校內部力量的承認。長期以來,高校的學術權力在行政權力籠罩一切的背景下,幾乎可以被無視。它直接導致了高校學術事務與非學術事務不分的后果。學術委員雖然在不少高校已經成形,但由于無明確有效的制度,它離真正讓學術權力主導學術事務,即通俗易懂的“教授治!保杂泻荛L距離。此次對學術委員會中領導人員與專任教授的人數比例進行了嚴格界定,以防止學術委員會淪為行政權力的延伸,頗具現實針對性。
不過,在高校去行政化整體上仍無實質進展的大背景下,這一規(guī)程能否實至名歸,顯然不容樂觀。學術委員會主要著眼于學術自治,但是,在更大范圍內,高校與政府及行政權力的關系,都未能得到清晰的界定。在這種局限性下,縱然規(guī)程對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分配進行了細致約束,學術委員會是否能夠真正承擔起“教授治校”的學術理想,真正確立起學術的尊嚴,還需要拭目以待。
就在同一天,教育部還公布了意見,要求直屬高校年滿60歲的領導班子成員要及時退出領導崗位,黨委書記和校長一般不擔任校學術委員會主要職務。于高校去行政化懸而未決的關口,這種指向約束高校行政權力的新規(guī),并不是直接針對去行政化,只能說是對行政權力的“改良”。
事實上,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提出要“逐步取消學校、科研院所、醫(yī)院等單位的行政級別”。雖說是逐步,但目標是清晰的。規(guī)程承認學術委員會在學術組織中的最高地位,客觀而言,亦是對于去行政化這一根本目標的呼應。而在長期以來由行政化獨攬一切的高校內部生態(tài)中,明確讓高校建立學術委員會,并防止行政權力過度滲透,也不啻為在去行政化之前的一次演練?梢钥隙,這一過程距離去行政化不會太久。
高校去行政化之路不會平坦,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博弈是個艱難的過程。如果單純靠大學內部力量的協調分配,難以實現讓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各歸其位的大學格局。學術委員會的地位能否得到保障,學術尊嚴究竟幾何,大學的去行政化,依然是不可松懈的改革目標。